鼓吹自費 醫院把民眾當提款機

中時電子報 日期:2008/12/03 04:34 何醒邦/台北報導

近年醫院基於營運成本,常以健保沒給付、健保給付藥品較差為由,鼓吹甚或強迫民眾自費使用醫療服務,在資訊不對等下,民眾儼然變成醫院的提款機。民進黨立委黃淑英昨天公布醫院要求民眾自費的四大花招,許多招數已明顯違法,她要求衛生署應徹查及嚴懲不法。


黃淑英昨日與民間監督健保聯盟共同召開記者會。黃淑英表示,過去兩、三年,醫院誤導民眾自付醫療費用案例層出不窮,且有越來越誇張的趨勢,幾乎到了「每家都有」,其中包括幾種方式。


第一種是醫院常以「健保沒給付」為由,要求民眾需自費,常見的自費項目有棉花棒、紙膠帶、抽痰管、鼻胃管、耳溫套等,其實這些都是健保局公告的給付項目,醫院的行為已公然違法,幾近欺騙。


第二種方式是「健保給付爛、保命得自費」,由於醫院常以加速病人傷口癒合或減少副作用為由,鼓吹民眾自費購買藥品或醫療耗材,有時甚至手術到一半,才告知家屬最好自費改用別種器材。


出席記者會的袁小姐以自己治療子宮肌瘤經驗表示,如果手術時全部自費、採用醫師推薦的醫療器材,得多花十萬元,但她實在無法負擔。黃淑英也舉親友的經驗表示,病患手術到一半,醫院卻告訴家屬,要自費二萬元選擇另一種心臟支架,事先不告知,卻選在緊急狀態才說,「根本是意圖恐嚇。」


第三種是醫院指稱健保給付申請不易,建議民眾自費以加快檢查方式,但最後又未開設任何收據,完全以營利為考量。


最後是醫院推廣不具顯著療效或者未獲衛生署核准的藥品,使民眾每月負擔暴增。此外,亦有差額給付的品項,市場給付機制混亂的情事。


全民監督健保盟發言人滕西華舉例,即使同品牌的自費醫療器材,在不同醫院卻有不同的差額負擔價格,如塗藥血管支架的差額從兩萬三至七萬八不等,人工心律調節器的差額更是從0元到九萬元,政府卻說是市場機制,無法可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