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中央社記者龍瑞雲台北5日電)運動等於健康,但知易行難,持續更難,使運動習慣難養成;專家認為每天走路30分鐘、3600步、心跳130可養成運動習慣,運動後腦中分泌的多巴胺有助治療注意力缺失症與自閉症。
今天起連3天在劍潭青年活動中心舉辦「2011年運動與3Q國際研討會」的特殊性是,全球首次將運動與智力商數(IQ)、情緒管理商數(EQ)、心智能商數(HQ)的概念結合,並發表活化大腦的研究成果。
台灣健康運動聯盟秘書長張東洋表示,運動可促進健康是大家都知道的,但基於「先天不足(風多、雨多、太陽大)與後天失調(升學主義、打拚賺錢養家)」的藉口成為不運動的口頭禪。
張東洋表示,閱讀美國哈佛醫學院精神科臨床助理教授約翰.瑞提(John J. Ratey)的「運動改造大腦:EQ與IQ大進步的關鍵」後,讓他覺得推行運動不應該只是喊出口號,而是要落實做。
他將書中的理論推廣到政府單位及大專院校,並希望能減少照護餘命的時間,芬蘭平均照護餘命是14天,但台灣卻是7年多,且台灣人多數處於亞健康(即不健康)狀態,這大大的增加社會成本及健保成本。
張東洋指出,現今美國正在推行「運動是良藥(exercise is medicine)」,他將運動333重新解釋「走路30分鐘、3600步、心跳130下」,不要只是成為「沙發上的馬鈴薯」,在通勤、工作、運動時都可333。
第一場主講者瑞提表示,透過研究報告結果「運動能提升智商並改善情緒」,透過多個科學性實驗對照,證實運動不僅能塑身、健美、也能改造大腦,並重新心理再建設。
瑞提指出,運動對注意力缺失和過動兒都是非常好自我控制良藥,因為目前醫生給患者所開的利他能(Ritalin)就是在增進腦中的多巴胺,而運動可分泌多巴胺,身體自己分泌的多巴胺對大腦是沒有傷害的,更有益患者復原。1001005